近年來,部分職業學校課堂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:部分講師習慣于坐在講臺后方進行授課。這種教學方式引發了教育界的廣泛討論,多數教育專家對此持反對態度。
從教學效果角度分析,站立授課能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。講師通過肢體語言、行走移動可以增強課堂感染力,適時走近學生有助于觀察學習狀態,及時調整教學節奏。而坐姿授課容易使講師陷入固定位置,難以全面關注教室各個區域的學生反應。
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更強化了站立授課的必要性。相較于理論課程,職業課程常包含操作演示環節。講師需要站立展示設備使用、工藝流程等實操內容,坐著授課難以完成規范的技能演示。保持站立姿態體現了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尊重,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專注度。
值得思考的是,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:部分教師因長期授課導致職業疲勞,學校缺乏對教師職業健康的關注,以及個別教師職業責任感弱化等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:學校應完善教師健康保障體系,合理安排教學任務;教師需提升職業素養,認識到教學姿態對教育質量的影響;學生也應積極反饋課堂體驗,促進教學方式優化。
理想的職業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空間。講師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站立授課,配合適度的移動,既能確保知識傳遞效果,又能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。這不僅是教學規范的要求,更是對職業教育本質的回歸——培養既掌握專業技能,又具備職業精神的合格人才。